给他人带去生的希望,这位复旦学子成为“万分之一”丨身边好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血液病的重要途径。
“希望我的造血干细胞能够帮助到他,最终克服可能的排斥反应,获得新生。”近日,2019级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本科生小崔,将从自身采集到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一名血液病患者,为他带去生的希望。
小崔是上海市第573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任意两人骨髓配型成功的机率仅有万分之一。
“我觉得这是个有意义的事,所以就去参加了,就这样入库了。”
2021年3月,小崔看到朋友圈里一条复旦大学红十字会的推送《造血干细胞入库丨追光者?不如成为那道光》后,走进了工会南楼204,在听了血液疾病治疗方法,中华骨髓库入库操作方法后,他填写了《志愿捐献者同意书》。
小崔没有想到,仅一年多时间,就收到了来自上海红十字会的电话:他的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初配型成功,是否有捐献意愿。
配型的成功,带给小崔惊喜和意外。得知要捐献骨髓,小崔的父母一开始并没有很支持,担心捐献对他身体会有影响。“但他们尊重我的选择。”决定捐献后,他便开始翻阅文献,了解血液病治疗手段、骨髓捐献流程。小崔说,“参加入库宣讲后,我了解骨髓捐献对身体没有很大损害,所以我也没有顾虑。对我而言,是普通、自然的行为,但对患者来说可能是意义更大的事情,如果能够配型成功,就代表着有能够延续生命的希望。”
从初配型成功到最终捐献,要经历血液样本抽取、血液高分辨配型、全面体检等诸多程序。期间,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和小崔联系了8次,每一次都会询问他是否还有捐献意愿。“同意捐献”,这是他每次的回答。
自复旦大学红十字会引入中华骨髓库入库项目以来,像小崔这样选择入库的复旦人有很多。2019级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本科生、原复旦大学红十字会学生分会会长郑开文介绍,复旦红十字会每学期都会举办造血干细胞入库宣传科普活动。
2018年9月至今,已有809名同学完成登记入库,等待着配型成功的时刻。“2009年、2013年就曾有复旦志愿者配型成功,完成骨髓捐献,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校医院院长刘立祥介绍。十年过去,小崔又成为了那个万分之一的人,与白血病患者有了奇妙的“血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