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专家访华后撰文肯定:“蓝天下的北京是值得一看的风景”
南非独立在线新闻网站7月1日刊登题为《呼吸,北京的一种欣慰!》的文章,文章作者为中非关系问题专家法尔哈娜·帕鲁。帕鲁回忆了自己2007年首访中国时看到的雾霾景象和最近一次到访北京看到的蓝天下的风景,并揭秘了中国到底做了什么才会产生如此巨大的改变。文章编译如下:
当我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下飞机时,空气中充满了期待。那是2007年,我第一次到中国。
北京,这座文化、外交、金融和政治之城,几十年来一直被理想化地描绘着。但转眼之间,满怀期待的空气很快被令人窒息的灰色含硫空气所取代。这不是有着蓝天白云的北京,而是泪眼婆娑的北京。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存在污染问题。后来,前所未有的工业化导致机动车数量迅速增加、人口系统性增长和制造业产出不断扩大。自然地形和季节性天气也导致了这场污染危机。
北京有很多排放大量被称为PM2.5污染物的燃煤电厂和其他工厂。由于周边多山,春季和夏季,当温度和湿度上升时,风带来工业地区的污染物,严重的污染笼罩着这个城市盆地。此外,这些污染物排放令能见度降低,导致航班取消和道路封闭。
随着财富的快速积累,机动车对个人来说变得更加负担得起。而人口增长是造成广泛污染的另一个因素。过去几十年,北京市人口持续快速增长。
自2007年以来,我经常去中国,只在新冠疫情高峰时期有过短暂中断。但就在最近这次两周前的访问中,我注意到整个中国,更具体说是北京,大气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是如何能够如此迅速扭转局面的?
2013年至2017年,北京及周边地区细颗粒物浓度下降了35%左右。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得益于国家的资源投入和生态文明愿景。还有政府发起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修订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对违规行为的更严厉处罚,国内各地出台的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以及北京市自己的创新行动。虽然这是一段漫长的历程,但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即使对于那些正在应对自身挑战的发达国家来说,这些也值得借鉴。
中国的政策如此成功,它们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2019年报告《北京二十年大气污染治理历程与展望》的主题,报告突出强调了中国治理大气污染的非凡之路。
20年来,空气质量管理体系已经形成。该体系得到了全面立法和执法机制、系统性规划、强大监测能力和公众环境意识增强等方面的支持。
北京市还通过提供补贴等财政措施,从经济上对有效落实各项治污措施加以激励。
北京市有关部门紧盯发电厂、燃煤锅炉和居民用煤,得以对污染源进行规范和管理。
该市还进一步实施了清洁能源规划,即“煤改气”,有效减少燃煤。在此期间,北京市不断改造高效终端处理设施,并执行超低排放标准。
我第一次到中国时,电动汽车的想法似乎是一种幻想。但最近我在北京和其他城市乘车旅行时,电动汽车发出低得几乎听不到的声响。耗油多并排放尾气的是另一个时代的汽车!中国正开始进入电动汽车时代。
围绕新车和燃油质量,北京市实施了一系列地方性排放标准和综合治理措施,还不断加强交通管理和经济激励。
更重要的是,大规模的公共交通体系建设让市民逐渐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出行习惯。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自2013年以来,中国在治理污染方面的成功为全球污染下降作出了四分之三以上的贡献。
蓝天下的北京是值得一看的风景。这表明持续、务实和有针对性的政府政策可以取得什么样的成果。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一度不受重视被搁置,但现在中国已经充分认识到对人民的义务,不会再走回头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