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些事,永远不会有人向领导汇报
发布时间:2023-08-09 07:59:23 来源:管理智慧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人神共奋 Author 人神共奋


(资料图片)

作者:人神共奋

来源: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

01

一个忙碌的上午

这是一个忙碌的上午,每个人都在卖力的工作。但他们真的在工作吗?让我们按下暂停键。

小张已经忙了一个早上了,她觉得自己还是很有条理的,这种有条理的忙碌感让他觉得内心充实。她会把每件工作按照紧急程序进行一个大致的排序,一件件处理,但是判断依据呢?只是自己的一个感觉而已。

她最讨厌别人催他工作,那些工作在别人看来是否紧急,她不在乎,自己只是工作当中的一个环节而已,把自己该做的事做完,别的管不着。

再来看一看老王。老王的工作已经接近尾声了,却故意放慢了工作节奏,原因很简单,下一项工作需要等前面的小张把她的那一部分工作做完,但刚才问了,小张还没有开始做。

如果现在就把手上的工作处理完,他就会显得无所事事,这不好。没有人关心工作流程,只要他没有在干活,别人就会认为他在偷懒。

还有小李,小李的工作需要老王配合,他是个没有安全感的人,不停地催促老王,至于这个项目是否比别人的更急,他才不管呢。

小李的工作做完之后还需要小赵处理,但是他也不在乎小赵有没有时间,他最在乎的是自己是不是全部门效率最高的那一个人,因为这个关系到他下半年能否升级?

小李的方法是不停地抱怨别人的效率不高。这样一来,别人一旦遇到他的活就会赶紧把它做好,以免被他说。虽然小李真的成了全部门效率最高的员工,但代价是所有跟他无关的项目,都会被耽搁。

可以说,大部分公司的 " 工作流 " 体验都是如此,不但无法提升效率,还激化了人际矛盾。

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02

工作的上下游关系

工作流上的关系有三种:一是统筹协调,二是监督支持,三是上下游关系——后者也是最主要的关系,比如记者采完稿给编辑、商务拓展找到意向客户后给客户经理、产品经理向程序员提产品需求,等等——好的 " 工作流 " 就是把 " 工作原料 " 一步步地变成工作成果。

大部分的工作合作关系中,都有主动请求与被动配合的两种角色:有上游主动,下游配合的,比如服务员报上菜单,大厨才能烧菜;也有下游主动提需求,上游配合,最后由下游审核的,比如产品经理对产品功能提出改动需求,工程师执行完成后,交给产品经理审核。

如果真的按工作流顺利跑下来,那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年终考评升职的升职、加薪的加薪。

实际上,很少有任务能照着设计好的 " 工作流 " 顺畅地跑一遍,每次不是这里沟通出了问题,就是那里多了意想不到的需求。整个流程,上下游在不同阶段中,主动与被动的角色会交换好几次,比如工程师觉得需求不明确,工作被打回,产品经理觉得又有新需求补充,要调整方案;明知需求发生变化,有些人也不会打破 " 工作流 " 立刻通知团队成员,一定要等到同事的工作做完了,才告诉大家这个噩耗。

甚至可以说," 没有意外 " 才是让人感到意外的事。

在团队配合中,如果始终站在自己的立场上看工作流,结果无非两种:一是 " 对方态度不积极 ";二是 " 对方能力差 "。

再加上个人绩效诉求,人人都要放大自己的部分,最好的办法就是,平时多给工作流上的伙伴 " 挑刺儿 ",别人多承担一点责任,你就多一点业绩。

流程不但可以用来抱怨,更重要的是 " 保护自己 "。比如说,如果你在某任务的最后一个环节,你发现由于前面的流程被拖了下来,导致你不可能按时完成任务,很多人的第一个念头并不是 " 想办法挽救 ",而是立刻发邮件通知相关的人,以撇清自己的责任,最重要的是——抄送上司。

于是,除了一部分 " 抱怨者 " 之外,团队中大部分都是被工作流支配的 " 被动配合者 "——来了活就做,做完就丢到下一个环节,只对工作职责负责,不对任务执行结果负责。

就算你可以把 " 抱怨者 " 看成是一个团队的害群之马,可那些 " 被动配合者 " 才是大多数人。

所以真正需要对流程负责的人,是部门经理。

03

有一些事,永远不会有人汇报

工作流程优化可能是部门经理最核心的工作——还是加上之一吧。

如果你是一个几十个人的部门的负责人,你看见下属带着客户进公司,你可以装作没看见;会议室里的新业务谈判正在进行,供应商正在拍桌子,你可以装作没看见;技术的几个同事对某个方案的细节产生了分歧,你仍然可以装作没看见。

反正按流程,最后下属总要向你汇报,如果不汇报,说明一切顺利且你已经充分授权了,只要你不是故意推诿,一个好的组织可以自行解决大部分的问题,领导的介入反而让事情横生枝节。

但有一些事件,不会有人向你汇报,不会有人告诉你流程有问题,下属和客户只会告诉你 XXX 工作效率太低,XXX 下班后就联系不上了。

一提到工作流,很多人就想起管理学中的 " 工作流程再造 ",但这不是部门经理的事,任何流程的改革都会涉及到其他业务部门," 工作流程再造 " 是整个公司底层业务逻辑的根本性变革,并不是部门经理能解决的。

部门经理考虑的是工作流程优化,是在不推翻业务流的前提下,尽可能提升效率。

这就要求部门经理抛开人的问题,只在技术工程的层面找问题。

04

工作流的问题在于找到瓶颈

虽然中国的高层领导中,工程师出身的人特别多,但这只是因为理工科出身的人比文科生听话好管,整个工作文化、管理文化呈现出深厚的 " 道德倾向 ",强调人的主动性,无视技术性的因素。

而工作流的优化首先应该抛开人的能力问题,回归技术问题和工程问题。

原因在于,工作流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人,任何部门都有一些瓶颈环节,以现有的技术水平,不管是砸钱还是加人,都无法提高效率,人的能力也有问题,但不是根本问题。

这个瓶颈环节前的工作,大量被积压;这个瓶颈环节后的员工,没有足够工作量,又得假装工作,反而干扰了其他环节的正常工作。

工作流的优化应该围绕这个瓶颈环节,提高工作流的通过效率:

1、尝试瓶颈前置

类似于 " 以产控销 ",把效率最低的瓶颈环节放在第一位,以约束非瓶颈环节的无效工作,来控制整个工作流程的成本,类似丰田生产方式中的 " 看板管理 "。

把效率最高环节的效率降下来,只是一个 " 控制成本 " 的权宜之计,而治本之道,仍然是要在无法提升 " 瓶颈部门 " 产能的情况下,提高 " 通过瓶颈 " 的效率。

一条大马路的 " 通行效率 " 通常低于总宽度相同的几条小马路,后者可以让司机有通过选择权,所以对瓶颈环节改造最好的方法是 " 切碎 "。

2、对瓶颈环节设计各种分流方案

比如把品控等环节前置,业务早期大部分都是无效的咨询、方案,但每一件都要按流程走到它的 " 终点 ",这些无效业务同样耗用了 " 瓶颈环节 " 的工作时间,把品控等环节前置,或两次品控,虽然增加了运营成本,但好处是降低了瓶颈环节的 " 无效业务流量 "。

比如按业务紧急程度分流。

工厂的订单一般都不是先来后到的,而是分紧急程度,让有些订单 " 插队 ",但大部分公司的业务往往没有这个紧急度评估的常规环节,这就导致一个人连夜加班赶出来的工作成果,却在下一个环节的同事的电脑里睡了一个礼拜的大觉,而他在做一件对他而言很紧急,但对公司而言却一点也不急的事。最后,客户催得急的业务还在走流程,客户没那么急的业务已经完成了。

只是这个分类不光要看紧急程度,也要看是否需要经过瓶颈环节,不需要进入 " 瓶颈环节 " 的,正常处理;需要进入 " 瓶颈环节 " 的,按紧急程度分类,保证 " 最紧急的任务 " 优先通过 " 瓶颈环节 "。

只要能从业务流的角度观察,类似的方法还有很多,虽然都是小修小补,但在无法改变瓶颈的情况下,累加在一起也可以大大提高整体的效率。

当然,以上方法都有一个问题,都是需要人来进行主观判断的,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谁来判断?谁有权决策?授权的范围是什么?

首先,这个人不可能是部门经理,他管不了那么细。

所以说,流程优化虽然是一个技术工程,但归根到底还是用人的问题。

05

" 业务发动机 " 员工

适合承担这个角色的,就是职场上被视为 " 发动机 " 的团队成员,他们职位不高,却常常成为 " 工作流 " 的推动者,他们关注结果,注重沟通,愿意承担责任并且为之付出。

因为具备未来管理者的潜力,这一类员工未来也更有机会在企业脱颖而出。

有一个公式:团队业绩 = 成员能力 + 人岗匹配 + 协同工作。

从积极的一面讲," 协同工作 " 可以比单打独斗创造更高的效益,是一个 " 正和博弈 ",所以人人离不开团队合作。

但员工真正到了业绩评估时才发现," 团队配合 " 只是其中的一项,而且很难评估,主要还是看 " 成员能力 "。所谓的 " 团队配合 " 是指在团队配合中突出个人的作用,所谓的 " 协同绩效 " 是指利用团队资源实现自己的业绩。

一位员工平衡团队配合与个人工作能力的关系,是评估适合的 " 业务发动机 " 人选的主要依据。

大公司竞争激烈,小圈子众多,太过循规蹈矩的员工,常常因缺乏关注而丧失晋升机会;而个人能力强的人,通常内心只相信自己的判断;但作为团队的一员,又要学会掩饰自己的竞争本能。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在努力影响其他成员,说服团队的同时,也要付出必要的妥协。

" 团队协作 " 能力强者在 " 非管理者 " 中有下面的特征:

善于活跃团队气氛,善于发现团队其他成员的长处;

在沟通中,聚集共同目标、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不做无益争论;

能够跳出团队,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人物,也能与公司高层沟通,巧妙地运用这些外部力量,完成团队的目标……

" 团队意识 " 不是什么高尚的品德,而是一个人身处优秀企业时的一种目光长远的理性选择,是在自己还没有成为团队领导者的时候,证实自己潜者力的好方法。

换句话说,部门经理在自己设想的工作流程优化方案,却找不到合适的 " 发动机 " 员工时,首先要思考一件事:你的企业对于员工而言,是否值得为之延迟满足的付出。(本文完)

不懂汇报,工作等于白做

标签:

x 广告
金融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大河租赁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22245号-75   联系邮箱:435 226 40@qq.com